令遊客又愛又恨的羅馬石板路,取材自羅馬外圍古老火山區的斑岩或白榴岩整齊切割後鋪設而成,自16世紀末,教皇西斯都五世開始使用,由於其光滑易於當時馬車行走,排水良好,具有彈性但又足夠堅硬的特性,至 18 世紀大量推廣用於羅馬市區的地面。在羅馬,這一塊塊的方形小石頭被喚作 “Sampietrino”,很容易聯想到「磐石」聖彼得—當然,也與教會連結。
來到聖彼得廣場,也許你曾驚豔於米開朗基羅的圓頂,或是讚嘆著貝尼尼的柱廊,甚至曾注意到圍繞著廣場中央的大理石風圖 ( 羅盤玫瑰 )。踩踏在無數小石板之間,其中有一塊曾引起羅馬人的無限想像。先瞧瞧照片,感覺出來了嗎?這塊乍看不起眼的紅色石塊,有個淺淺浮雕般的心形,中央有一條穿心似的痕跡,為了讓各位容易識別,版主還特別灑了水呢。相傳是米開朗基羅所雕刻,紀念他不幸的愛情 ; 又或者是風流才子貝尼尼留下,象徵他從未找到真愛的感嘆。另外也有一說是 1849年復興運動期間,法國入侵結束了當時短命的羅馬共和國,加里波底在聖彼得廣場演講宣告退出羅馬時,傷心的士兵悄悄刻下的心碎印記。不過,它的名字卻叫做「尼祿之心」,來自早年附近的孩子們在廣場上踢球遊玩時注意到這塊石頭,邊玩邊唱唸著 “er core de Nerone”,尼祿之心。
近兩千年前,聖彼得廣場原為羅馬皇帝尼祿的私人競技場所在地。「尼祿之心」的位置靠近西南方位的風圖,平時走過還真不容易注意到。下回走在羅馬街頭時,瞧瞧腳下的石頭,說不定也會帶來有趣的想像和靈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