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9日,是義大利的父親節,也是耶穌世俗的父親—木匠聖若瑟 ( San Giuseppe ) 的紀念日,源自中世紀早期東方教會,到了14世紀傳到西方教會才開始盛行,到如今在幾個傳統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玻利維亞等也適用。

若瑟在名義上是耶穌養父,妻子瑪利亞是耶穌的生母,也因此他的地位和聖名在天主教歷史上時有爭議,直到 1870年 12月 8日,當時教宗庇護九世才正式確立了聖若瑟的聖人名號。若瑟這樣尷尬又定位不明的角色,在藝術上的表現也很獨特;我特別喜愛文藝復興時期許多大師在表現《聖家族》這個主題時,若瑟時而像個不知所措的新手父親,時而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地抱著小耶穌,有時更像個來不及閃避鏡頭的亂入路人甲,這種微妙的疏離感,既真實又符合人性的表現。

不過,與眾多天主教節慶一樣,可能是從古羅馬節慶延伸而出的。古羅馬的 3月 17日是獻給生育之神 Libero ( 也被認為是酒神巴庫斯的變體 ) 的節日 “Liberalia”,若有成年男性的家庭,也會在這天舉辦成年禮,慶祝男孩「轉大人」,熱鬧的街上則販賣著油炸甜點。

無論節日的精神和儀式如何演變,絕不會被遺忘的當然就是節慶美食囉!父親節期間,虔誠教徒會佈置餐桌,吃鷹嘴豆麵食、炸鹹鱈魚,及菜薊丸子等等。最受歡迎的還是甜點,常見的有兩種:羅馬的 Bignè 和拿坡里的 Zeppola,都是填餡的炸點心,在三月時常常一起現身在甜點店櫥窗內,而且名字常會加上聖若瑟:Bignè di San Giuseppe,及 Zeppola di San Giuseppe,以表達紀念。Bignè 就是泡芙,餅皮較薄,整顆外型立體,內藏的奶油餡柔軟,咬下時得小心爆漿 ; 而 Zeppola 餅皮較厚,外型是像盤起的渦旋狀,填充在中央的奶油醬較密實,上頭點綴著黑櫻桃。

Bignè 和 Zeppola 雖然各自有演變的食譜和歷史,但由於成份和做法有些共通點,又同時是父親節的點心,似乎也理所當然地共享著同一個傳說 : 聖經故事中,大希律王因恐懼傳言中降生的「猶太人的王」,而下了恐怖的「嬰孩屠殺令」,命人將伯利恆附近兩歲以下嬰兒全殺光。小耶穌、瑪麗亞和若瑟在天使指引下,一家三口倉皇地逃到了埃及,命是保住了,卻陷入經濟困境。為了在異國糊口,木匠若瑟開始上街販賣古羅馬的炸甜點。於是,炸甜點成了象徵若瑟,也象徵父親節的節慶點心。

傳統的 Bignè 和 Zeppola 餅皮是經過油炸,但近年也多有烘烤的作法。個人不算是甜點愛好者,但對泡芙這類點心情有獨鍾,因為同時擁有香酥外皮和柔軟內餡的口感,奶油餡也不過甜,剛好合我的胃口。不知各位是否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