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開玩笑說,來義大利旅遊 CP 值最高了,因為可以有機會一次遊多國;除了來羅馬幾乎都會拜訪的梵蒂岡、東部倨傲山頭的聖馬利諾 San Marino,以及位在靠近法義邊境附近小村,未被義大利或其他政體承認過主權,但村裡 360 個居民非常認真自稱「公國」,自立親王,擁有當地發行的貨幣、郵票和護照等等的神奇存在—塞博加 Seborga。上述「國家」的情況和建立過程各不相同,不過基本上都是擁有組成國家要素之一,「土地」。而還有一個神秘的「主權國家」,幾百年之間在地中海漂流如今依然存在,但沒有「土地」的國家—馬爾他騎士團。
正確來說,這個神秘國家的全名應是「耶路撒冷、羅德島和馬爾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Sovrano Militare Ordine Ospedaliero di San Giovanni di Gerusalemme di Rodi e di Malta」,由其名稱即可得知這國家的變遷。今日我們一般簡稱的「馬爾他騎士團」,起源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常駐於耶路撒冷王國,幫助朝聖者醫療照護的修會組織,並逐漸擁有軍隊與領袖。1291年阿卡圍城,聖地最後的堡壘被穆斯林攻陷,修會撤出聖地,開始地中海的漂流生涯。先短暫停留塞浦路斯,接著遷到羅德島,並建構了強大的海軍,但仍敵不過 1523年土耳其的圍攻。撤出羅德島後再度漂流了幾年,直到1530年終於踏上馬爾他島,建設教堂、港口及堡壘。熬過與鄂圖曼的苦戰,本以為從此在這地中海小島安身立命,怎知 1798年拿破崙來了,馬爾他騎士團再度撤出馬爾他島。馬爾他騎士團「主權」仍在,只是成員四散,從此不再擁有實質領土至今。1834年,修會來到羅馬,保有治外法權,終於再度安定下來—並非擁有「土地」,但至少有兩個「地址」:一是位於宜人的阿文提諾山丘 Aventino 的修道院和外交辦公室;另一座也就是總部,位在市中心每天遊人如織的西班牙廣場前,來羅馬血拼的朋友們一定也曾經過的 Palazzo Magistrale…說得更明白些,位於精品品牌 Hermès 和 Jimmy Choo 那幢建築物,樓上飄揚的紅底白色八角十字旗幟,有印象嗎?
我曾有幸參加到羅馬的兩個馬爾他騎士團的特別導覽:一個是外交辦公室所在的花園。平日除了相關人員能出入馬爾他騎士團的外交總部,一般遊客只能從圍牆外的馬爾他騎士廣場,透過大門的鑰匙孔感受「一眼望三國」的景色;看看附圖,試著想像,身在義大利境內,眼神穿越馬爾他騎士團花園,映入眼裡的是屬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正是一眼遊歷三個國家呢!而你是否聽過,當你從鑰匙孔看出去,最驚悚的不是另一邊有什麼不該看的,而是發現另一隻眼也正看著你?其實沒有故意要嚇各位,在馬爾他騎士廣場的確偶爾會上演這種戲碼;我參加的特別導覽,得以進入瞧瞧門後的修道院和花園,來到門邊,我們團員也相當調皮地透過鑰匙孔,用眼神向門外打招呼,門裡門外,「相視」而笑,也為神祕的探索歷程帶來小小的樂趣呢。另一回拜訪馬爾他騎士團,則是位於帝國廣場大道邊的羅德島騎士團之家 Casa dei Cavalieri di Rodi。這座在一片古羅馬帝國遺跡之間,飄揚著紅底白十字旗幟的古老建築,保留羅馬帝國奧古斯都時代的牆面,修建於12世紀,曾是修道院,13世紀時被納入騎士團的財產,如今是以施洗者約翰為名的教堂。平日並不對外開放,但若於週日上午彌撒時前往,或許可從開啟的門窗稍稍瞧見內部模樣。
站在騎士團之家樓上的涼廊往外俯望,成群成隊的各國遊客走過帝國廣場大道;認真想想,這些小國的存在,讓人對於國家組成的認知似乎增加了許多思考空間,也對義大利這個奇妙國度有了新的想法:教皇國退居西邊成為天主教中心—梵蒂岡,在復興運動期間幫助過革命軍而得以獨立至今—聖馬利諾,被義大利當成鬧劇一場但也就隨他去的—塞博加(當然,一般來說他並非一個國家),以及保有主權但沒有領土,卻又與 120餘國保持外交或人道救援活動的—馬爾他騎士團。也只有義大利做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