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羅馬古城區,經過熱鬧大街鑽進小巷,拐幾個彎,忽然耳邊人聲鼎沸,視野開闊,視線快速穿過赭色的方尖碑,一座乍看之下說不出它是圓是方的巨大建築物映入眼簾。穿越厚重門牆踏進殿內,光束正從天頂圓孔照射下來,彷彿眾神降臨,彷彿天啟。每個白天依時刻,陽光從不同角度自天頂照入,從地面到天上,從人間到神界,從多色岩石材裝飾到單色混凝土穹頂,恍如兩種不同的宇宙被收納進同一個空間。他的美超脫詞彙表面的美,每拜訪他一次,就多一次新的感受。萬神殿,這座古老的眾神居所,如今仍屹立在車來人往的市中心,訴說著兩千年來的羅馬故事。
萬神殿的原文 “Panthen” 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所有的神祇」,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時代先行興建了萬神廟;屋大維,這位古羅馬帝國開國元首,人稱「奥古斯都 (Augustus)」的統治者,在終於打敗馬克‧安東尼,殲滅了埃及豔后的托勒密王朝後,開啟羅馬史上最輝煌的「羅馬和平」時代,並在羅馬城大興土木,與他的副手兼女婿—阿格里帕 Agrippa 聯手興建了許多公共設施包括劇院、神廟、浴場,其中萬神殿的原形就是此時建造的。公元80年,一場大火焚毀了原來的神殿,直到公元 118至125年,羅馬皇帝中的文青—哈德良皇帝重新下令修建了這座萬神殿,熱愛希臘文化的哈德良於神殿正面採古典希臘形式的圓柱與門廊,但圓形穹頂式殿堂主體卻是突破性的建築手法,尤其直徑長達 43.3 公尺的半球型圓頂,以及圓頂上直徑 9公尺,毫無遮蔽的採光孔,營造出神聖莊嚴的氣氛。文藝復興時期,建造出偉大圓頂教堂的建築師如布魯內雷斯基、米開朗基羅,都曾來此朝聖研究萬神殿的構造與技術,進而留下璀璨的文化遺產。文藝復興的早逝天才—拉斐爾,更是震懾於萬神殿的美,選擇長眠於此。
古羅馬的神祇沿用希臘多神信仰,祭祀奥林帕斯山的諸神;隨著時代的更替、信仰的改變與帝國的沒落,公元608年,拜占庭皇帝佛卡 (Foca) 將萬神殿捐獻給教皇博尼法喬四世 ( Bonifacio IV),隔年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 ( Santa Maria ad Martyres)」。萬神殿渡過黑暗混亂的中世紀雖不至被摧毀,卻在17世紀時,正面門廊上的青銅浮雕被教皇烏爾巴諾八世 ( Urbano VIII ) 拆下鎔化,用以製作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以及聖天使堡的大砲,造成羅馬人的不滿,諷刺地說著:「巴巴里沒做的事,巴貝里尼做了。」( 巴巴里 “Barbari” 意指蠻族;而巴貝里尼 “Barnerini” 為烏爾巴諾八世的家族姓氏。) 同時萬神殿也一度寫下「黑歷史」:1630年代,烏爾巴諾八世下令修築萬神殿立面,當代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 在側邊加築了兩座鐘樓。可惜羅馬人並不買單,為了「政績」而加的鐘樓既不美也不協調,嘲諷地喚作「驢子耳朵」,即使請大師來建也是一樣。(有一說是貝尼尼的死對頭 — 建築大師波洛米尼 Borromini 在帶風向。)可憐的驢耳朵直到 1883年,義大利王國時代的修建計畫中被移除,恢復古典清爽的外型。瞧瞧畫中長著耳朵的萬神殿,再看看現代的萬神殿,您喜歡哪一種呢?
經歷不少破壞,所幸萬神殿依然不減他的完美,雖然已更改為教堂,並且成為歷代偉人的墓室,當抬頭仰望,陽光灑落身上,會忍不住閉上眼沐浴天光;偶爾遇到雨水自圓孔飄落,散在地板上隨即滑落不怎麼起眼的排水孔游離而去,又是另一種沉默的美感。前幾天,我爬上卡比托利歐山丘 (Campidoglio),遠望羅馬天際線,在眾多華麗教堂圓頂之中,目光觸及萬神殿灰僕僕碗公般的圓頂,心中竟激盪不已。來到羅馬,別忘了拜訪米開朗基羅所驚嘆的「天使的設計」,聆聽這座巨人娓娓道來,兩千年的身世。
【後記】萬神殿自 Covid-19 疫情後,於 2023年七月開始,入內需購票,可點此進入訂票頁面,也可現場排隊購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