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大軍營帳中,首領赫羅弗尼酒足飯飽,暈陶陶地以為接下來將與身旁美麗的猶太女子共度春宵。怎料女子舉起準備好的劍,向上帝祈禱賜予她力量後,揮劍斬下赫羅弗尼的頭顱。亞述大軍群龍無首,軍心潰散,只好撤離以色列。這位女子名叫友第德 (英文:Judith,新教常譯為「猶滴」,也有譯名為「茱迪斯」)。

這一幕,是流傳頗廣的聖經故事,描述殘暴的亞述人侵略以色列城鎮,來到伯圖里亞時,城主和眾人束手無策,甚至準備棄城。這時,寡婦友第德決定冒險一試,帶著侍女進入敵軍陣營,以自己的美麗外貌吸引將領赫羅弗尼,成功除害。這一幕《友第德砍下赫羅弗尼的頭顱》,在天主教藝術中常常出現,並常象徵著勇敢的女性復仇主題,包括西斯汀禮拜堂,米開朗基羅《創世紀》頂棚畫的一角。不過最知名也最戲劇性的幾幅畫作,則大多出現在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畫家之手,例如卡拉瓦喬 Caravaggio,還有他的畫風追隨者,女性藝術家亞特蜜絲.真蒂萊希 Artemisia Gentileschi。

相較於故事主角的友第德,亞特蜜絲的經歷更是坎坷。1593年 7月 8日出生於羅馬的亞特蜜絲.真蒂萊希,從小在畫家父親奧拉齊歐.真蒂萊希 Orazio Gentileschi 的教導下學習繪畫,而奧拉齊歐追隨卡拉瓦喬的風格,也逐漸影響了女兒。不幸地,1611年,未滿十八歲的亞特蜜絲遭到家教,同為畫家的塔西 Agostino Tassi 強行侵犯,「他用鑰匙鎖好房門後,把我扔到床邊,一隻手放在我的胸前,並且把膝蓋放在我的大腿之間… …,他用手帕摀住我的喉嚨和嘴巴,讓我無法呼叫… …。」亞特蜜絲後來如此述說。事後,塔西原承諾娶亞特蜜絲,卻被揭露他的已婚身分。檢討受害者自古至今竟未改變過,亞特蜜絲成為流言蜚語中的放蕩女孩,對亞特蜜絲的身心造成極大的折磨,即使父親奧拉齊歐向教皇上訴,塔西被判罰款流放,但期間的輿論卻不斷地打擊亞特蜜絲,不但必須接受羞辱的身體「檢查」,還經歷夾手指的刑求審訊過程,這對一位畫家無疑是極為嚴重的傷害。

亞特蜜絲身心俱疲,在父親安排之下,她嫁給了另一位畫家,並離開傷心地羅馬,隨丈夫到佛羅倫斯發展。百花之城自由的空氣,讓亞特蜜絲展露才華,不但結識了伽利略等傑出人物,並在此取得藝術生涯的成就。在佛羅倫斯期間,她創作了幾幅視覺強烈、與友第德相關的畫作主題:《友第德砍下赫羅弗尼的頭顱》及《友第德與侍女》,從勇氣、復仇到不安等各種情緒,強烈的戲劇效果和濃厚的自傳色彩,也成為她最知名的作品。

然而結婚生子並未讓亞特蜜絲的生活回歸平靜,丈夫的負債問題讓她不願再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決定離開,回到羅馬。後來輾轉於熱那亞、威尼斯以及倫敦繼續自由畫家的工作,在各地留下作品。推測她最後是在 1656 年,拿坡里的一場瘟疫中辭世。

亞特蜜絲的作品,從殉道聖女、遭受騷擾羞辱,到反擊復仇,常見以歷史故事的女性為主題,在她的自畫像中,也常流露出不願妥協的堅定眼神,或是身體呈現往上突破的姿態,因此也常被後世視為女性主義的象徵;而她的畫風注重光影與色彩反差、人物表情和戲劇性構圖,可窺見卡拉瓦喬風格。亞特蜜絲與父親,以及卡拉瓦喬這三人的緣分,也曾因一次羅馬城的女性遭暴悲劇,《少女倩契》而牽連一起,他們曾在人群中目睹少女倩契被砍頭行刑,也是許多羅馬的藝術學者認為,此事件激發了三位畫家,透過畫作展現出戲劇張力。

在古代藝術史上,留名的女性畫家極少,直到 1916 年,藝術學者 Roberto Longhi 極其讚賞地形容:「義大利唯一瞭解繪畫、色彩、厚塗等本質的女性。」。也許亞特蜜絲未曾想過,她的作品能夠在二十世紀重新綻放光芒,讓人們再度認識巴洛克繪畫的年代吧。

兩幅《友第德砍下赫羅弗尼的頭顱》。左圖創作於 1612-1613年間,收藏於拿坡里/卡波迪蒙特美術館 ( Museo di Capodimonte )。右圖創作於 1620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 Gallerie degli Uffizi )。
兩幅《友第德與侍女》。左圖創作於 1625-1627年間,收藏於底特律/底特律美術館 (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右圖創作於 1618/1619年,收藏於佛羅倫斯/碧提宮 ( Palazzo Pit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