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某個清晨,年輕的烘焙師傅刺傷老闆後逃出麵包店,趕著將可怕的消息傳遞出去。他來到岔路,一邊是大部分同胞們的社區,另一邊往他愛人的家。他思考了一會,決定先往社區的方向;他想,應該還有時間可以通知愛人吧。但是這個決定,讓他與愛人從此天人永別。

這是 2003年的電影《外慾》( “La finestra di fronte”, 英文片名 “Facing windows” ) 的開場,以這場歷史浩劫拉開電影的序幕。1943年 10月 16日清晨五點十五分,納粹軍隊突襲羅馬的猶太社區,挨家逐戶強行帶走生活於此約 1024名猶太人並送往集中營,史稱「黑色星期六」。電影中的烘焙師傅大衛聽到了老闆與法西斯份子的密謀對話,死命奔逃試圖救出猶太同伴,卻救不了愛人西蒙尼。他們都被送往集中營,西蒙尼死了,大衛存活下來了並且成為享譽歐洲的甜點大師,卻被選擇的痛苦所折磨。《外慾》大部分鏡頭都在位於台伯河左岸,距離台伯島不遠的猶太區取景。西元前二世紀開始,羅馬就已有猶太人居住;1555年,當時的教宗保羅四世規定羅馬猶太人必須集中居住在古蹟「屋大薇亞門廊」的周圍,直到 1870年代復興運動之後才解禁。1943年的悲劇,如今在猶太區還可見到不少紀念銘文和痕跡。

猶太區 ( 義大利文稱為 “Ghetto” )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了獨特的社區文化,建有猶太教堂、希伯來文學校。其中極具特色的,就是滿街的潔食認證 “Kosher” 餐廳。猶太教對於飲食規範十分嚴格,譬如不吃豬肉、不吃蝦蟹貝類,同時強調食材處理及烹調過程的「潔淨」,餐廳、現成食物或葡萄酒上標示了 “Kosher”(כשר)才是符合猶太戒律,可提供給猶太教徒的飲食。羅馬猶太人利用當地食材,發展出許多料理,如鷹嘴豆丸子、乳酪涼拌朝鮮薊、炸鹹鱈魚和南瓜花等等。我個人最愛的就是炸朝鮮薊,每年春天產季開始時就要吃上幾朵。不過在 2018年,以色列方面曾提出朝鮮薊可能容易藏匿蟲子的質疑(但我從來沒看過有蟲),不符合 “Kosher” 規範,引起許多爭論,至今羅馬猶太人還在為了捍衛炸朝鮮薊努力中。

即使如今猶太人已散居羅馬各處,重大節慶時仍會齊聚於此。例如 12月底,羅馬街頭巷尾都瀰漫著聖誕節的節慶氣息,而猶太區卻低調地點上燭火,默默過起屬於他們自己的節日—光明節 “Hanukkah”。公元前二世紀時,統治以色列土地的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安條克是位受希臘文明薰陶的國王,他試圖改變國境內耶路撒冷猶太人的生活習慣和信仰,卻實行得太過火;他認為猶太信仰和禮儀既封閉又狹隘,竟強迫猶太人遵循希臘世界的神祇,將耶路撒冷的聖殿改造成希臘神廟,新祭壇上甚至出現豬隻當祭品。猶太人忍無可忍,終於爆發起義,在馬加比家族領導的游擊戰爭下,終於奪回耶路撒冷。起義成功後最首要的工作就是恢復聖殿,猶太人以僅剩的一小瓶油點燃燭台,原只能點燃一天的油量卻奇蹟般地燃燒了八天。從此之後為了慶祝這個奇蹟,猶太人會在自家窗口以及社區,在九座燭台上每天依序點上同等數量的蠟燭,紀念為期八天八夜的光明節。節慶期間的甜點,就是油炸麵包 “Sufganiot”,就像我們所熟悉的「多拿滋」或實心的甜甜圈,可選擇原味,也有夾果醬、奶油,或是巧克力的口味。

我們一般所知的耶穌受難故事是根據新約記載,跟猶太教會脫離不不了干係;換做猶太人的立場當然會認為沒有根據且被抹黑,去找古羅馬人算帳吧。不過現代的古羅馬粉絲多是認為當時的羅馬根本是公親變事主,要不是爭執不斷才懶得管你們拜什麼神。以無信仰者的角度來看,倒不失為擁有客觀去深入了解的條件呢。。

台伯島附近,是三種信仰文化的交接,有古代的神廟,有天主教教堂,隔一條街又出現了猶太符號。此番情景,2000年前誰想像得到呢。

來羅馬旅遊若有時間,繞到猶太區走走,嚐嚐羅馬猶太菜吧!

迴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