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到義大利旅行的朋友,或許曾對「義式早餐」印象深刻—可能是太過簡單心裡默默白眼,又可能覺得眼花撩亂不知所措。我們在台灣大概習慣了燒餅油條,或現做的蛋餅飯糰,甚至版主的高中年代流行早餐要來碗肉羹麵,也有運動員早餐蛋白質肉類必不可缺,總之香噴噴熱呼呼,是不少台灣人習慣的早餐模式。

但是旅行義大利,除非是下榻附有「美式早餐」的星級飯店,可以吃到炒蛋啊培根啊這類熱食,否則一般旅館民宿也許僅提供簡單的麵包,甚至不含早餐,想吃就自己去咖啡吧解決囉!不過,對於許多遊客而言,踏入咖啡吧選擇早餐又是一個緊張的過程。義大利人吃早餐很迅速直接,一杯咖啡,一顆麵包,站在吧台閒聊之間就解決 ( 不過近兩年疫情關係,擠在吧台前的景象已有些許減少 )。所以對旅客而言,要快速地決定吃啥也是有點刺激。早起的鳥兒有蟲選,但是一面對形狀口味種類繁多的麵包們,很容易選擇困難症發作;加上義大利南北的習慣稱法稍有不同,又更令人疑惑了。在此介紹幾種常見的麵包名稱和口味,給大家稍稍解惑:

Cornetto : 牛角(或羊角 ) 麵包,”Cornetto” 帶有「角」的意思,是人們最熟悉的咖啡吧必備款,基本口味有巧克力、奶油、果醬、nutella 榛果,或是沒有包餡的簡單款,在較大的甜點店也有開心果、莓果、雙色、全麥等,通常會露出一點點餡料以供辨別。在北部,常被歸類直稱為「軟麵包 “Brioche”」。至於法語「可頌 “Croissant”」,雖然也是角形,但除非在法式麵包店,普遍義大利人並不會如此稱之。而且較真考據起來,這些名稱其實有不同意義…( 第一題就有點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Fagottino : 來自法國的 “Pain au chocolat” ( 應該說源於維也納 ),呈方形的千層巧克力麵包,將緊包著巧克力的酥皮層層捲起烘烤,義大利文的字義上有「捆、包」的意思;另一個普遍的名稱是 “Saccottino”,也是「包裹」之意。有些咖啡吧或甜點店也會將同樣以酥皮捲起製作,但不同口味的方形麵包稱為 “Fagottino”。

Treccia : 字面上的名稱是「辮子」,顧名思義就是麵糰交叉烘烤而成的帶餡麵包,在咖啡吧通常也是使用酥皮烤製,加上果醬或巧克力豆,辮子般的紋路很適合加上堅果或是果肉,版主個人的最愛是蜂蜜核桃口味。另外,也有口感接近軟麵包 “Brioche” 的辮子麵包,常常做成大型的家庭號,在烘焙店較常見。

Bomba : 這是羅馬人的暱稱,有「炸彈」的意思,圓圓的造型上頭冒出一點內餡,像是炸彈點燃的模樣,來自德奧文化圈的油炸麵包 “Krapfen”,傳到義大利半島北部後受到歡迎並普及全義。相似的食譜與各國名稱也很多種,例如德國的 “Berliner”,我們熟知的 “Donut”,甚至猶太人的光明節甜點 “Sufganiyah” 等。在咖啡吧,”Bomba” 炸彈麵包通常會跟一樣油炸製成的甜甜圈 “Ciambella” 放在一起。

Brioche col tuppo : 前文稍提過 “Brioche”意為軟麵包,在台灣也音譯為「布里歐修」,不過到了西西里,可是另一種模樣和食譜。原名中的 “tuppo”有「髮髻」的意思,所以西西里的軟麵包是圓形並凸起一塊,怎麼吃呢?當然是一口冰沙一口麵包啦。對,別懷疑,配冰沙或是夾著冰淇淋,這可是西西里道地早餐,如今在義大利各地,販賣西西里點心的烘焙店也可以嚐到。

Danese : 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丹麥麵包」,很容易理解聯想,特色是以酥皮和奶油內餡為基底,形狀有圓的有方的,有的加上水果或核果,也有捲成蝸牛殼形並綴上葡萄乾,肥滋滋又難以抗拒。

Veneziana : 字面上是「威尼斯風格」的麵包,但也有一說是從米蘭傳來的麵包食譜,自然發酵的柔軟口感填著奶油餡,有的是立體圓形,有的則是類似台灣麵包店的「克林姆」的渦形層次,但撒上糖霜粒是共同特點。

Maritozzo : 羅馬奶油軟麵包,這一年來搖身成為日韓網紅甜點「求婚麵包」,可參考舊文《愛情麵包都重要!羅馬甜點 Maritozzo》

版主近年旅行時,除非入住有自製產品的農莊或是行程很趕,個人較喜歡選擇不含早餐的住宿,到當地的咖啡吧轉一轉。各位到義大利旅行,有機會到咖啡吧吃早餐時,面對琳琅滿目的麵包種類,若真的選擇困難又語塞,那麼就回歸肢體語言,祭出一指神功向心儀的麵包說:「這個」,冒險一下也無妨囉。

早餐麵包族繁不及備載,各位最喜歡哪一種呢?

迴響交流